单元测试示范卷

卷临天下全国一百所答案2023

卷临天下全国一百所答案2023,我们目前收集并整理关于卷临天下全国一百所答案2023得系列试题及其答案,更多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试题及答案,请关注微信公众号:考不凡

卷临天下全国一百所答案2023

1、20232023年全国一百所名校高考模拟试卷金卷

2、2023届全国100所名校语文答案高二

3、2023届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英语卷4高二

【题目】阅读下文,完成下面小题。

呜呼!盛衰之理,虽曰天命,岂非人事哉!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,与其所以失之者,可以知之矣。

世言晋王之将终也,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:“梁,吾仇也;燕王,吾所立,契丹与吾约为兄弟,而皆背晋以归梁。此三者,吾遗恨也。与尔三矢,尔其无忘乃父之志!”庄宗受而藏之于庙。其后用兵,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,请其矢,盛以锦囊,负而前驱,及凯旋而纳之。

方其系燕父子以组,函梁君臣之首,入于太庙,还矢先王,而告以成功,其意气之盛,可谓壮哉!及仇雠已灭,天下已定,一夫夜呼,乱者四应,仓皇东出,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,君臣相顾,不知所归,至于誓天断发,泣下沾襟,何其衰也!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?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?《书》曰:“满招损,谦得益。” 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,自然之理也。

故方其盛也,举天下之豪杰,莫能与之争;及其衰也,数十伶人困之,而身死国灭,为天下笑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,而智勇多困于所溺,岂独伶人也哉!作《伶官传》。

1解释下列加点字

(1)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(2)梁君臣之首

(3)天下之豪杰 (4)夫祸患常基于忽微

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。

A.勿忘乃父之志 (本文) 攻之不克,围之不继,吾还也。(《殽之战》)

B.世言晋王将终也 (本文)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。 (《鸿门宴》)

C.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(本文) 猥微贱,当侍东宫。(《陈情表》)

D.数十伶人困之,身死国灭 (本文) 觉今是昨非。(《归去来兮辞》)

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

(1)其后用兵,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,请其矢,盛以锦囊,负而前驱,及凯旋而纳之。

(2)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?

4请分析“盛衰之理,虽曰天命,岂非人事哉!”、“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”、“夫祸患常积于忽微,而智勇多困于所溺,岂独伶人也哉!”三者之间的关系。

5本文作为一篇史论文,“简而有法”,请结合这一评论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。

试题答案

【答案】

1(1)推究(2)用匣子装(3 )全(4 )细小的事情

2B

3(1)这以后出兵作战,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,并请出那些箭,用锦囊装着,肩背着它,走在队伍的前面,等到胜利归来后,再把它放还宗庙。

(2)或者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?

4‘三者紧密相连,层层深入。“盛衰”是总的史论观点;“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”是“盛衰”一句的具体化,“忧劳”、“逸豫,,即“人事”, “兴国”、“亡身,,即“盛衰,' ; “祸患常积于忽微,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”又是对“逸豫可以亡身”的进一步具体阐释。

5“简”:简单叙史,选取庄宗由盛到衰的典型史实,高度概括。“法”:多重对比,盛衰对比、胜负对比、人事与天命、忧劳与逸豫等等多重对比,先扬后抑,感慨淋漓,发人深思。

【解析】

1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,平时注意积累,答题时注意结合语境分析。本题中,

1)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:意思是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。所以,“原”应为“推究”。

2)函梁君臣之首:从句子成分上分析,这里“函”应为动词,整句话的意思是用木匣子装着梁朝君臣的首级。所以“函”应为“用匣子装”。

3)举天下之豪杰 意思是普天下的豪杰 。所以,“举”应为“全”

4)夫祸患常基于忽微:从句子的成分判断,“于忽微”是介词结构。“忽微”应译成名词。

这句话的意思是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。所以,“忽微”应为“细小的事情”。

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的能力。解答此类题型时,首先划定选项在文中的位置,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比较。本题中,

A项,表希望,一定/表商量,还是;

B项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;

C项,介词,把/介词,凭借;

D项,表顺承/表并列。

故选B

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能力。文言文语句翻译,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,即人名、地名、官职等;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,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,一般为直译。文言文的翻译,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、组词、保留、省略。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“替换”;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“组词”;对特殊的地名、人名等要“保留”;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“省略”其中一个,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“省略”。本题中

1)从事:官名,这里泛指一类官;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:省略句,应是 (庄宗)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()庙;盛:装;盛以锦囊:状语后置,“以锦囊盛”; 负,背;凯旋,胜利归来。

2)抑:或者;本:探究。

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句子之间关系的能力。解答这类题目,首先需要弄清文章的结构,从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角度分析。本题中,

“盛衰之理,虽曰天命,岂非人事哉”,是转折关系的反问句,强调人事的作用,意思是盛衰之理,不仅在于天命,更在于人事。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:盛衰之理,由于人事。

“盛衰之理,虽曰天命,岂非人事哉”这句话,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,即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:

(1)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,说明提出“盛衰之理,虽曰天命,岂非人事哉”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。

(2)第二段叙述庄宗和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,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,得出“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”的结论。这就对“盛衰之理,虽曰天命,岂非人事哉”进行了有力的论证,揭示了所谓“人事”的内涵。

(3)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,引出“祸患常积于忽微,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”的历史教训,强调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。深化了人们对“盛衰之理,虽曰天命,岂非人事哉”的理解。

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写作特点的能力。解答题目前,首先理解“简而有法”的意思。

1)“简”,是简单的意思。在文中是指简单叙史,本文所用的主要事例是“晋王三矢”的故事,选取庄宗由盛到衰的典型史实,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“忧劳”,突出了“人事”的作用,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,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“盛”而“衰”、由“忧劳”到“逸豫”不言而明,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,起到了以古鉴今、举一反三的作用,高度概括。

2)“法”,是手法的意思。

①对比的手法, 例如“虽曰天命,岂非人事”,“系燕父子以组,函梁君臣之首”,“一夫夜呼,乱者四应”,“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”,“祸患常积于忽微,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”等等,这些句子很有助于造成鲜明的对比感。《伶官传序》为了突出“忧劳”和“逸豫”的对比,很注意使用对称的词句。在文中作者运用多重对比,盛衰对比、胜负对比、人事与天命、忧劳与逸豫等等多重对比。

②先抑后扬的手法,例如“方其系燕父子以组,函梁君臣之首,入于太庙,还矢先王,而告以成功,其意气之盛,可谓壮哉!及仇雠已灭,天下已定,一夫夜呼,乱者四应,仓皇东出,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,君臣相顾,不知所归,至于誓天断发,泣下沾襟,何其衰也!”

这两个长句,一扬一抑,大起大落。前者好像驾机起飞,直指长空;后者又似高山坠石,一落千丈,这就形成了全文中一个很有声势的大波。还有两个长句分别用“可谓壮哉”“何其衰也”两个分句感叹作结,也是又唱又叹,遥遥相对,使人感到笔墨酣畅,痛快淋漓。

参考译文:

唉!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,虽然说是天命,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?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,就可以知道了。  

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,拿三支箭赐给庄宗,告诉他说:“梁国,是我的仇敌;燕王,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;契丹与我订立盟约,结为兄弟,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。这三件事,是我的遗留的仇恨;给你三支箭,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。”庄宗接了箭,把它收藏在祖庙里。此后出兵,就派随从官员用猪、羊各一头祭告祖庙,请下那三支箭,用锦囊盛着,背着它走在前面,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。  

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,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,进入太庙,把箭还给先王,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,他意气骄盛,多么雄壮啊!等到仇敌已经消灭,天下已经平定,一个人在夜间呼喊,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,他匆忙向东出逃,还没有看到叛军,士卒就离散了,君臣相对而视,不知回到哪里去。以至于对天发誓,割下头发,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,又是多么衰颓啊!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?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,都是由于人事呢?《尚书》上说:“自满招来损害,谦虚得到好处。”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,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,这是自然的道理。  

因此,当庄宗强盛的时候,普天下的豪杰,都不能跟他抗争;等到他衰败的时候,几十个伶人围困他,就自己丧命,国家灭亡,被天下人讥笑。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,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,哪里仅仅是伶人啊!作者写了这篇《伶官传序》。

卷临天下全国一百所答案2023

13.B 【解析】据材料“有人认为这是唐代‘曲眉丰颊’画风的经典之作,画中人物体态丰腴,动态优雅,有人则认为画中情节印证了唐代贵族生活奢靡的事实”不难看出,由于秉持不同的历史研究视角,不同的人对同一史料会出现不同的解读,故选B项;《號国夫人游春图》属于人物画范畴,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,“真实地”说法有误,排除A项;仅凭《虢国夫人游春图》一幅画不足以得出唐代人物画以贵族女性生活题材为主的结论,存在以偏概全之嫌,排除C项;《虢国夫人游春图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唐代开放的社会风尚,但材料主旨是不同的人对这幅画的不同评价,排除D项。

16.(1)历史作用:为留学生和学问僧长期在华学习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;使许多留学生、学问僧产生强烈的报国情怀;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。(6分) (2)表现:宫城都是坐北朝南;均设有东西两市作为固定交易场所;街道均采用棋盘式布局;作为城市中轴的南北向街道,均以“朱雀”命名;城内皆有佛教建筑分布;佛教建筑式样及其内部的陈设、装饰具有较高的相似度。(12分) 认识: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统一国家的建立,为官派留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和物质保障;日本统治者对国家进步的渴求,成为官派留学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因;古代日本官派留学事业具有规模大、持续时间长、涉及领域广、政治意图明显等特点;留学生及学问僧回日本后传播了中华文化,加速了日本的社会转型。(7分) 【解析】(1)历史作用:根据材料一“日本朝廷在任命遣唐使后,对他们赠物”“日本朝廷还托人带黄金等物给在唐朝久留的留学生、学问僧”等信息,结合所学,从为留学生和学问僧长期在华学习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、使许多留学生和学问僧产生强烈的报国情怀、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。 (2)表现:根据材料二“平城京可以说万事都仿效长安,是长安的翻版”及图示中长安城与平城京的城市特点,从官城朝向、东西两市的设置、街道布局、城市中轴街道的命名、佛教建筑分布及建筑式样等方面 进行分析。认识:结合所学知识,围绕“官派留学行为与古代日本社会发展”,从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角度进行回答,例如,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官派留学事业提供了政治前提和物质保障;统治者对国家进步的渴求,成为官派留学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因;古代日本官派留学事业具有规模大、时间长、领域广、政治意图明显等特点;留学生及学问僧回国后传播中华文化,加速了日本社会转型。

本文由 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答案网 作者:admin1 发表,转载请注明来源!

热评文章